
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鑫配资
莱西市以党建为引领,以网格为基础,以数据为支撑,积极探索“网格化发现、多元化救助、动态化监测”的社会救助新模式,推动社会救助从“被动审批”向“主动发现”转变、从“单一政府救助”向“多元社会参与”拓展、从“群众跑腿申请”向“数据跑路推送”升级,真正实现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的深刻转变,牢牢托住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。
织密五级网格,实现救助对象“主动发现”
以往社会救助多依赖群众上门申请,容易出现“漏救”“迟救”等问题。莱西市打破传统工作模式,构建起“市—镇(街)—新村(社区)—自然村—网格”五级联动救助体系,推动救助关口前移、服务力量下沉。
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供给,镇街负责组织推进和资源整合,新村(社区)和自然村落实具体摸排与帮扶,全市805名专职网格员、4100余名微网格信息员化身“流动探头”,开展日常走访、动态摸排,形成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救助网络。“我们要求网格员做到‘眼睛亮、耳朵灵、脚步勤’,真正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。”莱西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爱杰介绍。
通过网格员的常态化走访,困难群众的需求得以第一时间被发现、被上报、被研判。机制运行以来,莱西已主动识别潜在困难对象327户,全部纳入动态监测数据库,实现从“被动受理”到“主动发现”的转变,有效杜绝了救助“盲区”和“遗漏”。
推动党员下沉鑫配资,实现结对帮扶“精准暖心”
社会救助不仅要有速度、有力度,更要有温度。莱西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建立“市直党员干部包镇街、镇街机关党员联新村、新村党员驻自然村、网格党员帮农户”的四级包联机制,组织13820名党员干部与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、困境儿童和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结对帮扶。
党员干部通过“坐炕头、拉家常”等方式深入群众,摸清真实需求,制定“一户一策”帮扶计划,把组织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莱西创新实施“反向评价”机制,由群众对包联党员的服务成效进行满意度评价,结果直接与党员年度考核挂钩。“群众给我们打分,是压力更是动力。”望城街道党员干部周磊表示。目前,该市结对帮扶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%以上。
动员社会参与,实现慈善资源“高效整合”
社会救助不能仅靠政府“单打独斗”。莱西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,构建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资源整合”的“大救助”格局。在11处镇街建立社会救助联合体,提供政策咨询、资源对接、服务转介等“一站式”救助服务;成立11处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,整合16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、公益组织和慈善资源,打造基层救助服务共同体。
通过建立“困难需求清单”和“慈善资源清单”双向对接机制,实现帮扶需求与慈善资源的精准匹配。此外,莱西创新推出“公益信用积分”制度,群众参与助老、扶幼、济困等志愿服务可获得积分,用于兑换生活物品,极大激发了居民参与互助服务的积极性。“大家都抢着做好事!”沟东新村书记高维玉笑着说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对接完成群众“微心愿”870多个,开展各类互助服务1280余场,社会救助的基座更加坚实、力量更为广泛。
强化数字赋能,实现救助服务“智慧精准”
如何让救助服务更高效、更透明?莱西市借助“数字民政”智慧平台,打破数据壁垒,整合民政、医保、教育、人社等多部门数据资源,构建起覆盖低保、特困、边缘家庭、孤困儿童等10类困难群体的动态数据库。
通过设置风险预警指标,系统自动筛查异常情况并推送核查指令,实现了从“凭经验判断”到“靠数据驱动”的转变。“一旦发现符合救助条件或存在风险的人员,系统自动预警,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跟进处置。”莱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李艳萍介绍。平台运行以来,所有预警信息均在24小时内响应处置,救助精准度和办理时效显著提升,真正做到了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。
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